文章
详情
引用
Kiss IZ、Green D 和 Kao RR (2006) 在随机和无标度网络中使用接触者追踪来控制传染病。英国皇家学会期刊界面,3 (6),第 55-62 页。 https://doi.org/10.1098/rsif.2005.0079
摘要接触者追踪旨在识别和隔离与感染者有过接触的个人。在具有相同节点数 N 和平均连接 K 的随机和无标度(SF)网络上研究和比较了接触者追踪和被追踪节点的层次结构(首先追踪度数较高的节点)。对于大于阈值的传播率值,SF 网络上的最终流行规模小于相应的随机网络上的流行规模。虽然在随机网络中,来自所有类别的新感染节点和追踪节点具有相似的平均程度,但在 SF 网络中,处于疾病更晚期阶段的节点的平均程度在任何给定时间都较高。在SF网络上,追踪消除了可能的感染源,平均程度较高。然而,由于向高度连接的节点传播的初始速度较高,因此与相应的随机网络相比,需要更高的追踪努力来控制流行病。延长潜伏期并不能显着提高接触者追踪效率。如果易感节点的去除率相对较高,由于易感节点的局部快速耗尽,接触追踪的效果有限。
关键字接触者追踪;随机网络;无标度网络
期刊《英国皇家学会期刊界面》:第 3 卷,第 6 期
| 状态 | 已发布 |
|---|---|
| 发布日期 | 22/02/2006 |
| 发布商 | 英国皇家学会 |
| ISSN | 1742-5662 |
人 (1)
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讲师